入冬后的第二场雪纷纷扬扬,飘散在兰州黄河顶管供水工程项目北岸施工现场。“按照目前每天约1.5米的开挖进度,等基坑作业完成,下个月就该顶管机组合登场亮相、开启‘穿黄之旅’了!”户外气温达到了零下8℃,满地是厚厚的积雪,中交一公局集团项目经理刘建辉隔着安全防护栏,站在已有十几米深的基坑旁,心里正盘算下一阶段的施工计划,踌躇满志。
中交一公局集团承建的黄河顶管工程规划设计在七里河黄河大桥以西,是兰州市列入2024年“三抓三促”督办的重点项目,也是市政府主抓的兰州“南水北调”重点民生工程,穿越黄河段具有“深基坑、大管径、长距离”等特征。项目建成后,将把兰州新水源供水范围延伸至黄河以北,有效提升黄河北岸管道水源补充能力,极大地缓解黄河以北和东市区供水不平衡、不充分地突出矛盾,为兰州向北发展提供有力的供水保障,在促进“强省会”和兰州北拓发展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在三十多米深的黄河河床下,打通一条南北向425米长、内径达2.4米、多达170节的钢筋混凝土管,谈何容易?按照施工设计要求,首先要在黄河两岸地面开挖出两个分别深达35米、37米深的竖向基坑,如此大方量、小空间的深基坑作业,在无法实施爆破,难以集中多台机械、大规模开挖的情况下,只能采取一台小型挖掘机一点点“抠”。
然而,在桩基施工阶段,以杂填土、卵石层、砂岩层为主的地质特征,带来了地层空隙大、易垮塌、难稳定的现实困难。“防止塌孔、保证自稳性是关键,得摸透地质特性,形成安全稳定的支护体系。”夜晚,会议室内灯火通明,刘建辉和项目总工史亚东带领人员白天采集完地质样本,做了混凝土试验分析后,连夜召集技术团队,就如何浇筑咬合围护桩、优化泥浆护壁比例参数进行“技术风暴”、专题论证攻关。
围绕“特殊地层易滑塌、短护筒有风险”等不利因素,项目团队因地制宜,重点在泥浆制备、护筒加长上下功夫。经过反复比对检测和实践证明,先后三次动态调整泥浆稠密度至最佳配合比,并把护筒长度从2米加长至4米直至6米一节,既保证护筒安全拔出,又保证护壁地层土质稳定,完全满足现场施工要求和标准。
前场后场无缝衔接,模拟实操同频共振。连续两个多月大干特干,56根咬合围护桩终于浇筑完成,桩桩相连,融为一体,固若金汤,最终形成一道长宽均为10米、高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完整“咬合”支护体系。
抢出了咬合围护桩,等于为深基坑开挖提供了理想的作业平台。大家来不及休整,从10月底开始,项目副经理雷博超和安全总监包啸龙等人每天像一根根钢钉扎在工地上,紧盯开挖、吊装、运渣作业环节全过程安全。与此同时,开挖到哪里,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工字钢支撑体系就同步跟进到哪里,分层支撑,上下联动,与咬合围护桩构建成深基坑的“四梁八柱”。但作业施展空间小、凌空吊装高度高、安全隐患风险大的现实因素,让项目团队上下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丝毫不能掉以轻心。
基础打得牢,主体才能万无一失。刘建辉说,作为整个施工体系中最“精华”的部分——顶推作业也在紧锣密鼓谋划推进之中。项目团队早早把这一核心施工计划前置,提前跑厂家定设备、写方案、做论证。据了解,被称为“兰州南水北调一号”的“迷你版”盾构机,由4个320吨大型千斤顶组成。随着深基坑开挖完成,具备顶推条件,拥有金刚刀头、粉碎能力超强的顶管机组合,将在黄河河床深处,开启一场如同地铁施工般的深处掘进作业,大展拳脚。届时,通过横向顶推、外置内直径达2.4米钢筋混凝土顶管425米,再内穿内直径1.8米涂塑钢管供水管道,穿黄河顶管供水的“命脉”就正式形成,继而连通新水源彭家坪水厂出水管与北滨河路供水主干管。长期以来影响制约黄河以北和东市区供水不平衡、不充分地突出矛盾,将随着穿黄供水主干管“任督二脉”的打通,迎刃而解。
黄河岸边,雪花飞舞,城市银装素裹。眺望青绿色的河面,刘建辉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一条大型供水管在河床深处不断顶推、不断延伸的施工场景。不久的将来,通过供水管汩汩流淌的新水源,将进入黄河北岸千家万户,享受着“母亲河”滋养的人们喜笑颜开,美好生活的和谐氛围扑面而来。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