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huduan
客户端
weixin
微 信
weibo
微 博
您所在的位置: 中国新车评网 > 头条 >

聚焦数字化建设!沪市主板信息技术上市公司集体业绩说明会亮点多

2024-04-30 04:06:29     来源:同花顺财经    阅读量:10172   

沪市主板上市公司年报业绩说明会“新质生产力”主题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4月29日,“2023年报沪市主板信息技术集体业绩说明会”召开。本次参会公司有信息技术行业4家上市公司,分别是国网信通、电科数字(600850)、移远通信(603236)、恒为科技(603496)。

相关上市公司及高管人员齐聚集体业绩说明会,就2023年全年经营成果、发展战略及财务指标等情况与投资者进行互动交流和沟通,在信息披露允许的范围内就投资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回复,增进投资者对各公司的了解。

加强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变革的核心力量,上市公司布局数字化产业的情况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恒为科技表示,公司本身就是围绕“算力+数据”来布局新质生产力,新一轮数字经济发展的许多重点,包括适度超前的算力基础设施、“AI+行业场景”、数据要素发展等都与之紧密相关。

“针对数字经济的重点,公司在其中的战略定位,无论是涉及到算力基础设施、AI+行业场景、还是数据要素领域,公司都是在站在供应侧和需求侧之间的角色。”恒为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例如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公司一方面向算力投资者提供方案、交付、运维等服务,另一方面也向算力需求方提供算力验证、调优、代训等技术支持服务。

推动数字技术与电网业务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核心能力是国网信通对于数字化建设的理解。

国网信通表示,对公司核心业务板块将持续优化“能源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布局,例如在数字化基础设施业务板块构建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在前沿技术创新业务板块深化研发电力全场景技术支撑平台,在电力数字化应用业务板块加强输电巡检等电力生产领域数字化创新应用等。

在促进数智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电科数字已拥有长期积累。在智能算法方面,公司积极研究智能交通算法模型,提升交通管控效能;在数据要素方面,公司利用气象、水文等水利数据,开发了小流域山洪灾害“四预”系统平台;在海量算力方面,公司打造算力智能调度平台,为运营商等客户提供算力服务器、搭建智算中心专用网络,支撑数据和算法应用。

致力于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应用提供关键智能化支撑的移远通信透露,公司算力模组具备较强的边缘计算能力,已经与工业制造、汽车座舱等应用深度融合,帮助传统支柱产业提质增效,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同时,算力模组系列还支持大规模数据处理与分析,可用于大模型训练等应用。

“剧透”未来产品规划

记者注意到,业绩说明会上,当投资者问及对于所处行业未来整体发展趋势时,相关上市公司不仅乐于分享他们的洞察,并且积极透露相关产品规划。

“网络可视化业务一直是公司主业,公司伴随行业发展已有20年历史。这个行业是受技术驱动非常明显的领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驱动因素加入进来。”恒为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网络可视化行业重要的长期驱动因素,同时也对网络可视化行业提出了新的应用场景需求,公司也为这些新场景投入了研发,规划了产品。

近年来,国网信通电力营销2.0业务发展较快,对公司业绩起到较好的支撑。公司在会上透露,今年将按计划推进7家公司营销2.0的推广工作,实现全网覆盖,并在此基础上孵化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探索大模型在营销客户服务以及营销数智化运营等领域的深化应用。

国网信通表示,未来将把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发展机遇,聚焦市场需求,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持续创新孵化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

2023年,电科数字数智应用业务实现营收1.36亿元,同比增长101.69%,不断构建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核心竞争力。

电科数字表示,自2019年与华为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以来,已在华为政企、数字能源、华为云等BG形成了研产销服等一系列的合作,同时也与数字金融、智能制造、矿山和智慧园区、政务一网通等各个行业企业开展了深入对接。未来,公司将继续深化与华为的战略合作,并在组织层面对齐,业务层面拉通,继续在华为生态中保持头部。

谈及未来产品规划,移远通信表示,将不断升级和扩展现有产品线,加强客户定制化能力,深化各场景的应用。

在具体产品布局上,移远通信透露,将在保证无线通信模组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天线、软件平台服务、ODM以及工业智能化、智能解决方案等业务。目前,公司5G模组、天线、ODM、车载业务都有较好增长,工业智能化业务已经有多个项目落地,这些业务未来都会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

审读:高改芳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 汽车品牌

版权所有中国新车评网网站地图

中国新车评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新车评网APP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