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huduan
客户端
weixin
微 信
weibo
微 博
您所在的位置: 中国新车评网 > 汽车头条 >

创新设计“变堵为疏”长城汽车大禹电池“真金不怕火炼”

2023-10-18 09:27:52     来源:燕赵汽车网    阅读量:13500   

安全是汽车最重要的声誉之一。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汽车本身的安全性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消费者来说,汽车的安全性能是买车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新能源时代对汽车的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考验。据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1-5月,全国就发生了34起电动车起火事故,涉及车辆38辆。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重点是电池安全。今年,《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安全要求》正式实施,提出了“电池单体热失控后5分钟内,电池系统不会着火或爆炸”的硬性标准,为电池安全设定了更具体的底线要求。

为此,长城汽车推出大禹电池,采取大禹的方法,布局了数十项核心技术专利,主要涵盖热源抑制、隔离、冷却、放电等领域。,保证电池不起火不爆炸,向“零发热失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长城汽车成功研发大禹电池。

新能源汽车电池主要是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

前者安全性能相对较高,但能量密度低、耐低温性能差的问题制约了其发展。后者能量密度高,低温性能稳定,是大多数一线乘用车品牌的首选。其中,NCM811电池,即正极材料中镍、钴、锰含量为80%:10%:10%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最高,技术含量最高,成为国内众多电池企业的重点布局。

能量密度比是一把双刃剑。高能量密度要求低安全性和稳定性。在这方面,各大厂商都有自己的“独门法宝”。

三元锂电池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阳极掺杂改性、陶瓷涂层和特殊电解液来提高安全性、隔热性和阻燃性。至于“堵不如疏”,长城汽车大禹电池另辟蹊径,创新设计电池,以热流分布为核心,定向驱逐散热,即使在极端条件下也能保证安全。

以特斯拉为例。NCM811电池组中植入了电池管理系统,用于监控和管理电池单元。除了电压和电流状态,它还监测电池组各部分的温度,配合自身的温度控制系统,控制电池各部分的冷却,使各部分的温度维持在最合适的工作温度范围。同时,特斯拉在电池组中布置了“分区自动空调”,由BMS控制液冷系统,实现分区控温。

在BMS的基础上,国内很多厂商还采用多个保险丝、继电器和MSD手动维护开关共同管理电池,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自动切断电源,提高NCM811电池的安全性。

此外,各大车企还采用了很多技术,比如在电池和模块之间加入高温绝缘材料、多点布置防爆阀、主动开启高效冷却系统等。整车层面也在积极寻求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控制火灾规模,实现爆胎和高温条件下的物理隔热阻燃。但由于内部缺陷、一致性差异、电池滥用等挑战,无法实现绝对的“零发热失控”。

在此基础上,长城汽车以突破性的设计理念,研发出解决热失控后起火爆炸问题的“大禹电池”。

长城汽车大禹电池拥有热源隔离、双向换向、热流分布、定向泄爆、高温绝缘、自动灭火、正压阻氧、智能冷却等八大全新设计理念,确保“大容量高镍电芯”、“随处电池组”、“单个或多个电芯”触发热失控时不会起火爆炸。

大宇电池先进技术的应用

当电芯内部温度异常升高时,车辆BMS系统和云端的双重监控会迅速介入,开启冷却系统降温;隔热性能优异的双层复合材料,保证热量不扩散,实现隔热;双向换向技术,让热流和气火流在创新设计下定向分流,沿散热通道快速排出,不影响其他电池;爆炸出口的特殊设计还可以避免氧气回流和二次燃烧。源头抑制和过程分流有效防止了火灾和爆燃的发生。

大禹电池采用全球最严格的方式对811电池进行检测。在模块的中心,多个电池通过加热触发,模拟最极端和最危险的场景。测试中,在创新设计下,电芯内部热量快速分流,仅三组电芯过热,核心位置约1000℃;气体和火的快速排出使得电池组内的最大气压只有16kPa,远低于50kPa的工业标准,成功实现了不起火不爆炸的目标。同时尾部火箱的设计可以将溢出的烟雾控制在100℃以下,避免对周边造成二次伤害,以实际效果证明了“真金不怕火”的理念。

大宇电池通过严格的安全测试。

相比之下,比亚迪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设计思路。今年新上市的刀片电池选择了安全性更高的磷酸铁锂电池,通过减少模块和单体电池阵列的排列,提高了体积利用率,从而改善了磷酸铁锂电池自然能量密度低的问题。但至于低温性能和实际产品性能,还需要后续市场的检验。

值得一提的是,长城汽车的大禹电池计划于2022年全面应用,面向下一代全新的电动汽车平台,应用于旗下新能源系列车型,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长城汽车承诺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大禹电池”专利,以实际行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以人为本,最大程度保障用户安全。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 汽车品牌

版权所有中国新车评网网站地图

中国新车评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新车评网APP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