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华为,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新一代智能电动车技术平台CHN的首款新车Aouita 11,自亮相以来就获得了极高的人气。
奥伊塔11作为品牌首款车型,集合了三家公司的力量——长安汽车在车辆R&D,制造,生产等领域赋能,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智能生态领域赋能,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将在动力电池,能源管理等领域赋能,打造这款情感智能电动轿跑SUV。
奥伊塔所宣称的非国大是什么这车开起来感觉如何日前,我来到奥伊塔驾驶营,回答关于这款车的驾驶体验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首款搭载RNC技术的量产车
什么是RNC技术。
在科普RNC之前,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ANC。
ANC代表主动降噪,即主动降噪技术相信很多人对这项技术已经很熟悉了,我们日常的降噪耳机都搭载了这项技术车内已经有搭载ANC技术的车辆,凯迪拉克几乎全部使用与BOSE联合开发的ANC技术
RNC的全称是道路噪声消除,即道路噪声主动降噪技术。
但奥伊塔11是电动车,发动机的噪音源已经消除,而传统的风噪,路噪,胎噪需要遏制,RNC主要应对这三种噪音由于真实路况很难在实验室模拟,RNC技术在理论上比ANC更复杂,更难做出好的降噪效果
100%国内自研
实际上,RNC的功能在奥乌塔并不是首创创世纪的GV80也有这个功能,不过那辆车用的是哈曼卡顿提供的技术而Aouita 11应该是第一款100%自研量产的国产机型
奥维塔RNC公司技术总监孔项杰博士在介绍中多次提到,他们在研发前期对一些极端场景的处理和征服上做得非常出色,比如高速压线时,它会发出很大的声音提醒驾驶员可是,当RNC在前期工作时,它会放大这种声音
Aouita 11的做法是在悬架上布置传感器,先捕捉噪音频率,然后通过5个扬声器发出大小相同但频率相反的波,将其抵消。
独家孔博士亲自上车演示
这一次,我们很荣幸地和孔项杰博士一起上车来测试RNC的功能。
视频正在加载。...
先说我们的测试条件我们使用专业的理光分贝仪记录车辆后部RNC功能开启和关闭后的数据测试过程中,车辆保持50—60 km/h的匀速行驶,没有大型车辆经过
RNC on,68dbRNC关闭,72.6分贝,,RNC开,64.9分贝,,RNC收盘,67.6分贝。
别看数字,好像只有2—4 dB的差别回归实际听觉,后排的效果比前排更明显根据我同事刘光的描述,RNC熄火时,后排能听到一些隆隆雷声,RNC开启后,雷声明显减少
这里附上一张孔博士提供的专属频率图从图中可以看出,RNC实际上降低了宽带噪声RNC开启时,40—400 Hz的噪音有所降低,但不同频率的降低程度不同100 Hz左右的声音几乎完全降低,350 Hz左右的声音也大大降低RNC关闭后,这些声音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打雷就是100 hz和350 Hz混合的声音
再比如,用过降噪耳机的人一定会发现,真正感受到降噪的时刻,不是戴上耳机的时刻,而是摘下耳机的时刻。
因为RNC需要时间来处理,如果有许多嘈杂的车辆经过,RNC函数无法及时处理每一段噪声此外,在不同的路况下,开启RNC功能的效果是不同的相对而言,RNC函数对大颗粒沥青路面的效果最好
需要注意的是,RNC功能开启后,需要10 s采集环境噪音才能生效,开启后并不会立即生效。
坦白说,虽然Aouita 11采用了单层玻璃,但即使关闭了RNC功能,整车的NVH水平也比很多采用双层玻璃的车型要强再加上RNC功能的辅助,整车的静音性进一步增强但是,RNC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是对整车NVH的一种加固和补充,对整车的NVH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静态体验
外观:
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在网上看过很多这款车的照片,但是当我真正看到实车的时候,还是给了我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首先,当你看到车头时,你的眼睛会被这个怪异的日间行车灯吸引这个造型给我的感觉是一个眯着眼睛,眼睛在上,胡子在下的老人但当光线转暗又亮起时,不仅看起来很美,辨识度也很高
前挡风玻璃底部的显示屏会在你每次解锁汽车时显示欢迎词,让上车这样普通的事情变得更有仪式感。
其中一个激光雷达位于车头中央的黑色保险杠上,靠近前视摄像头的位置因为全是黑暗,第一眼很难发现,不像很多车的激光雷达,多多少少有些突兀
打开前舱盖,这个95 L的大容量前备用箱瞬间映入眼帘这个空间足够放下一个20英寸的手提箱此外,Aouita 11还在前备用盒设计了一个12 V外放接口,这是大多数机型都没有的
来到侧面,由于车高只有1601mm,整车侧面看起来很低,配合22英寸的大轮毂,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侧面的激光雷达被一圈黑色包裹着即使放在白色的车身上,依然没有突兀的感觉
采用马牌PremiumContact 6 265/40 R22高平胎,具有滚动阻力低,舒适性高,制动响应快,侧偏控制好的特点有了吸音棉,轮胎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轮胎噪音和路面噪音,有助于NVH性能
门把手是隐藏式设计,外观类似特斯拉Model S,但Aouita 11是电动门开门时,只需轻轻一拉门把手,门就会自动打开这时候你可能会想,车门旁边有障碍物怎么办
没关系感应雷达藏在车门下包围的黑色部分车门会根据旁边障碍物的距离自动判断车门能否打开,打开角度可以有多大
习惯了电动门的逻辑后,每一次开门或关门都会觉得更有仪式感。
充电口统一放置在左后方,为电动开关两个充电口都有保护盖,晚上充电时会点亮补光灯快充口最高可支持750 V/240 kW的高压快充
这里还有一个小细节Aouita 11特别在充电盖下部开了一个排水槽,让车主即使在雨天户外充电也不用担心因下雨导致的充电系统故障
来到车尾,这种近乎垂直下落的后挡风玻璃设计让大家想到了什么其实这是一个经典的飞行女管家设计,阿斯顿马丁,本田的del sol,法拉利的375 MM Speciale都用过
但这样的设计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因为后挡风玻璃的面积太小,后后视镜很难看清后方路况所以Aouita 11采用了流媒体后视镜的设计我白天晚上都在车里看了看白天,清晰度没有问题晚上,只要后车正常亮灯,我就能看清楚
还是大家熟悉的通灯设计,尾灯上方还有一个可升降的电动尾翼正常情况下,当车速达到90 km/h时,车辆会自动抬高尾部以增加尾部的下压力,速度降低时会自动降低车辆设置中还提供了始终抬起车尾的选项
打开后备箱你会发现,这款车与其他SUV的区别在于,它采用了类似轿车的三厢结构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是为了增强车内隔音,更好地利用RNC的功能但是缺点是牺牲了一部分后备箱空间另外需要注意的是,4座版不支持后下功能
说完了外观,就该进入Aouita 11的内部感受一下了。
内饰:
今天,我体验了NAPPA绿灰色内饰这种内饰配色给我的感觉很年轻,很有科技感前排采用三屏设计,但中控面板与其他仪表盘,辅助驾驶屏幕不在一个平面凸起的设计让驾驶者在驾驶时更容易用手指触摸屏幕
方向盘握感非常饱满,非常适合激烈驾驶时的快速操作方向盘上还有一个摄像头,用来监控司机同时,摄像头可以识别驾驶员的不同情绪,做出不同的语音提示
方向盘左右各有一个四向轮,还有两个按钮左边按钮是语音识别按钮,点击唤醒语音助手小塔,右边按钮是自动泊车按钮
左方向盘杆由雨刷,远近光和转向灯控制,右方向盘杆为胸挡杆,轻轻一推即可起步。
方向盘左右两侧的缝线,以及左侧a柱附近的接缝,都比之前的工程车好很多。
座椅调节按钮设置在车门上官方的解释是,是让大家把座椅调整到舒适的姿势电动门的开关按钮也在这个位置
车窗的开关按键类似蔚来ET7的设计,但按键的操作手感比蔚来更舒适。
相信你在很多车上都见过中控平板奥伊塔和其他车的主要区别是车—机系统系统底层用的是华为的鸿蒙系统系统,但是UI设计是长安汽车设计的车载芯片采用华为麒麟990芯片,整个系统响应速度快,想玩哪玩哪
辅助屏和仪表屏的规格完全一样,都是10.25寸液晶屏看电视的效果可能不如大一点的机型官方也对此进行了解释这样设计是因为不想让副驾驶乘客一上车就看电视,而是照顾到了这些喜欢看电视的乘客的需求
中控面板后面的漩涡和奥伊塔11的中音一样,形状也很独特音效方面,这款车虽然没有品牌,但是并没有宣传它的功率有多高,也没有使用华为音响扬声器数量比20款旗舰车还要差不过晚上在安静的环境下打开音乐厅,我坐在后排实际听到的音响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声场和人声都很出众
中心区域要简单得多,因为它被设计成一个口袋块无线充电有两个位置,其中左侧也是NFC钥匙的识别区用NFC功能给手机充电时,可能会弹出钱包应用
杯架上有盖板,不用时可以盖上但是,这种设计有一个小问题打开后,盖板旁边会有一个小缝隙如果卡片之类的东西掉进去,会有一些麻烦
打开扶手箱可以看到,虽然开口不大,但是深度很深我从车上找到一个香水瓶,放了进去深度差不多是两个瓶子的高度手盒内的充电接口从左到右分别是最大150 W的12 V电源接口,USB—A口,存储卡插槽和USB—C口
中央区域下方还有一个镂空的储物区域,不过空间比其他SUV的镂空区域要小女士放一双高跟鞋就够了
前遮阳帘采用两段式设计,化妆镜灯比其他车型更亮更暖,相当于自带补光灯,非常适合需要自拍的乘客。
前排座椅采用了一体式头枕和靠背的赛车座椅,坐在上面感觉适中柔软,座椅包裹感很强可惜坐垫的长度有点短,不支持加长坐垫的功能
阅读顶灯区除了常规的阅读灯,双闪灯,报警按钮外,还配备了紫外线杀菌灯,可通过手机APP远程开启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这个功能无疑是非常实用的
来到后排,座椅的感觉和前排差不多都是软硬适中,包裹感很强后排座椅的深度和高度都比较高,但是同一个坐垫的角度有些短
你放心,我一米八的同事莱因哈特以前也试过调到前排自己的坐姿后,后排腿部空间还有两圈多,头部空间还有一拳三指
5座版虽然中间多了一个位置,但是靠背比较硬,只适合短途应急还好后地板是平的
如果是4座版,不仅两个后排位置都有通风加热按摩,还支持向后12度,向前28度,共40度的角度调节功能这个可调角度范围应该是这个价位最大的了,覆盖了大部分后排乘客的需求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4座版后排的boss键不在副驾驶座左侧,而是在右后门的门板上。
后排两个出风口下方有一个Type—C充电口前排座椅后面的储物槽可以大角度开合,夹住一瓶矿泉水后还可以继续向后延伸
除了杯架,后排扶手还有两个手机槽和一个小储物区,这也是中间座椅靠背比较硬的原因如果是4座版,还会有后排座椅通风,加热,按摩的控制按钮
除了常规的灯条,车内还有氛围灯,比如中央音响,前座头枕下的扶手,门板钥匙,门板储物槽,不仅晚上好看,还有一定的照明效果。
虽然车辆顶部也是全景玻璃顶篷,但Aouita 11将前后顶置玻璃分成两部分,再将前玻璃分成两部分,官方称之为多环设计,以增加车顶的刚性即使在翻车这种极端情况下,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车内乘客的安全
内饰做完了,轿跑SUV当然要跑了。
试车
今天的场地试驾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百公里加速制动,连续减速带,S弯测试,斜坡驾驶,跨轴测试。
因为场地不大,第一个项目的实际直线长度不足以加速到100公里但是把加速踩到底后,你会发现Aouita 11的加速并没有像特斯拉那样在踩上去的一瞬间爆发出所有的动力,整体动力都是以一种比较平稳的方式输出,所以感觉加速比其他4秒的车型更舒服但得益于四活塞Brembo卡钳,当车速达到85 km/h时,制动距离可以在30米以内
连续减速带需要连续通过10个减速带,这对车辆的悬挂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Aouita 11没有空气悬架,但是前双横臂和后五连杆的组合,再加上良好的悬架调教,让它在通过减速的时候感觉像是一辆豪车减速带的操控性甚至比我之前试驾的理想的带空气悬挂的L9还要好
我上次在Ideal L9上体验过的在斜坡和交叉轴上驾驶,这次在Aouita 11上又体验了一次由于这两款车的定位不同,Aouita 11显然更容易通过,也让驾驶者更有信心
由于空间有限,S弯无法快速通过,只能体验方向盘的转向手感不过Aouita 11的转向指向性并不是很好可以明显感觉到方向盘打完之后,车头会延迟0.5—1秒才反应过来,并不是特别运动
试驾结束后,我开着车在空旷的公路上,在路上体验了一把奥伊塔11。
开放道路试驾
在体验了Aouita 11在赛场上的表现后,其出色的表现让我在开阔的道路上行驶时非常自信。
但是我在开车出门的时候,遇上了晚高峰的车流,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走走停停的状态这时我发现这辆车的刹车踏板,即使我的脚只踩下1/4的行程并保持不动,也会在车辆减速到急停时突然介入,车辆瞬间刹车,给乘客造成一点不适自动保持功能仍需要调试
我开车的时候一路都是动能回收高,但是就算开到这个挡位,奥伊塔11的动能回收和特斯拉,小鹏也不太一样,滑行状态下动能回收的减速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如果你以前是燃油车的车主,因为不习惯电动车的动能回收,所以换成这款车也不会觉得不舒服
刚修了一段路,路上坑坑洼洼的很多Aouita 11在通过坑洼时,依然像减速带一样Q弹,但不像Model Y那样生硬,在运动与舒适之间更偏向舒适性训练据我后排同事说,有时候过坑洼比较快,后排乘客会从座位上弹起来
我前面提到过,这辆车在转弯的时候,车头不太好跟,但是在城市道路正常变道的时候完全不会有问题全程我把转向手感调整到了标准,驾驶时转向阻尼确实感觉适中
快速变线的时候,首先因为车辆的动力很强,会给驾驶员非常强的信心其次,得益于超高强度钢材的使用,轿车的设计以及车顶多根横梁的设计,整车的结构刚性变得非常强
再加上出色的底盘调教,底盘开起来感觉很有韧性,很扎实由于这款车的高度较低,在SUV中的姿态也较低,所以在路上经过很多平行线后,我甚至产生了自己开的是短轴车而不是SUV的错觉
如果你以前开过氪气001,你就会体会到那辆车出色的机械品质相比之下,Aouita 11就更差了
写在最后
奥伊塔11试驾结束,在回自己的小鹏P7的路上,我有一种落差感。
奥伊塔11出色的驾驶体验和出色的机械品质明显在小鹏P7之上没有空气悬架,不影响悬架的调校,没有双层玻璃,不影响它做好NVH很多事情不是只看参数就能得出结论的,而是要经过实际体验
对于奥伊塔来说,无论是CEO谭本洪还是今天和我们一起测试的孔项杰博士,我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务实的态度没有关于营销的炒作,只有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的态度
遗憾的是,奥伊塔11号的机车还处于工程阶段,机车系统本身还存在一些bug,没有充分发挥鸿蒙系统驾驶舱的实力另外,目前这款车的辅助驾驶功能还不能用,这种强大的智能驾驶硬件也没有显示出他的真正实力
非常期待Aouita 11的正式交付,到时候我就可以开着辅助驾驶,打开音乐和RNC功能,舒舒服服地体验这辆车今天除了驾驶还体验不到的功能了当时真的体验了Aouita 11的全部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