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huduan
客户端
weixin
微 信
weibo
微 博
您所在的位置: 中国新车评网 > 导购 >

降息了,10个基点!专家:预计房贷利率可能也要下调......

2022-01-20 01:50:19     来源:新浪    阅读量:12058   

今天,中国央行宣布同时降低MLF与逆回购利率,降低幅度为10个基点。

降息了,10个基点!专家:预计房贷利率可能也要下调......

降息并不突然

今天上午,央行发布公告,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开展7000亿1年期MLF操作和1000亿7天期逆回购操作,其中MLF中标利率是2.85%,逆回购操作利率是2.1%,均比上月下降10个基点,意味着央行降息了。当前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形势已经跌至疫情后的最差境况,急需宏观政策的支持。

这次降息并非突如其来,从去年年底就在酝酿日前,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根据测算,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预计释放1.2万亿元资金紧接着,去年12月20日去年最后一次LPR报价的日子,长达一年半之久的保持不变后,一年期LPR终于下调了1年期LPR为3.8%,下调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为4.65%,与2021年11月持平

这一次,同时下调MLF和OMO的方式进行降息,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1年期LPR会下降,延续12月走势他分析,LPR由18家报价行按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MLF是LPR的参考利率,MLF下降了,LPR也会下降

当然,这次降低的是1年期是MLF,1月20日1年期的LPR也会下降,延续12月走势,在PPI—CPI存在剪刀差,实体企业投资积极性不足,贷款需求下降,银行贷款供给也在走低的情况下,除了降准,还需要通过直接降息,降低银行负债成本,降低借款成本,才能将实体经济贷款供需激活起来。财政与结构性政策工具虽然可缓解中小企业的成本压力,但提振预期还需要降息的推动。。

按揭贷款增加是必然趋势

李宇嘉认为5年期LPR大概率也会下降。招商证券研报则认为,“稳增长”与“宽信用”不足以构成此次降息的充分条件,强化市场预期,进而实现稳就业目标或是此次降息的主要考虑。

李宇嘉分析,5年期的LPR,也要由18家报价行报价,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由算术平均的方式计算得出由于近期商品房销售量下降,对房贷额度的需求下降,加上近期按揭大行房贷额度增加,房贷供需关系没那么紧张了,所以5年期LPR也会下降

另一方面,稳定楼市的重要性上升,贷款额度在增加近期,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成为2022年经济工作,宏观调控的主基调,而且从经济站位上升到政治站位国家也多次强调,满足合理住房需求,前期过于紧张的按揭贷款政策要适当纠偏因此,按揭贷款增加,这是必然的趋势由此,驱动5年期LPR大概率会下降

事实上,当前楼市出现的新现象也需要降低LPR李宇嘉分析,此前,去年12月20日发布的LPR,非对称降息,1年期的下降了,而5年期的并未下降,目的是传达明确的信号,希望资金往实体经济走,不希望降低5年期LPR,传递错误的信号但进入今年1月份,刚刚发布的2021年全年数据显示,12月份开发投资,新开工,土地购置,商品房销售等,都出现了跌幅明显加大的现象,已经冲击到了三稳,冲击到了行业稳定和国民经济稳定

12月居民信贷新增3716亿元,同比少增1919亿元,主要是因为10—11月份按揭正常化,前期积压的按揭贷款逐渐释放殆尽,但市场需求较为孱弱,新增按揭需求并不大,导致贷款下降,12月商品房销售反弹趋势也不如11月大,迫切需要降低贷款利率,降低按揭成本和月供,从而激励购房者入市。

显然,不管是1年期LPR,还是5年期LPR,都可能进入下降周期,特别是1年期LPR。毕竟,困难时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至于5年期LPR,纯粹是为了稳定楼市,并通过市场需求端稳定,降低开发商信用风险,从而稳定整个行业5年期LPR下调具有调控和稳定的作用,相比直接降低按揭杠杆率,副作用没那么大

房贷利率有进一步下调可能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也认为,根据过去历史经验,包括MLF等利率下调,往往会带动后续LPR利率的下调所以此次央行在新一年明确此类操作,为今年一季度降息定了基调,客观上也使得银行等流动性将有更加充裕的可能从此次政策可以看出,今年继续强调保持银行或金融系统流动性充裕的内容

其对于房地产市场等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对过去的操作,当前类似宽松的流动性政策影响会更大,对于房贷等放松也会产生较多的影响

据此可以认为,今年一季度银行信贷的额度将进一步放松,客观上也促进了银行放贷规模的加大和节奏的加快另外很关键的一点是,房贷利率也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对于购房者等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 汽车品牌

版权所有中国新车评网网站地图

中国新车评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新车评网APP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