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将提高至100%
国务院已经明确今年将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吉林省财政工作会议透露,这将向先进制造业倾斜
今年中国将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具体政策逐渐明朗。
最近几天吉林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会议部署当地2022年重点工作,在谈及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时,要求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研发辅助账表;d.企业享受政策需要填报的费用减少75%,填报时间明显缩短,财务工作量大大减少。
目前财政部 税务总局尚未公布这一政策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为75%不过,今年初召开的国务院减税降费座谈会上要求,今年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促进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和更新改造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告诉第一财经,今年减税降费政策一大方向是鼓励创新,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力度比较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创新这是一项全国性政策,最终仍有待财税部门明确,但方向比较明确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在实际发生支出数额的基础上,再加成一定比例,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数额进行加计扣除。其次是上下联动,加强精准引导。国家税务总局及时调整和完善信息系统,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和监管,组织地方税务机关依托大数据平台,重点筛查高新技术企业,小a。
2017年之前,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重一致,均为50%为进一步激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科技创新,2017年财税部门发文,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至75%
这意味着,企业投入100万元研发费用,可以在所得税前享受175万元扣除额,减轻企业税负,鼓励企业创新2018年75%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扩大至所有企业如果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那么100元研发费用将可享受200万元税前扣除额,比之前多扣25万元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田志伟告诉第一财经,现阶段我国针对除制造业外的企业研发费用按75%加计扣除,而对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即属于服务业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只能按照75%的比例进行加计扣除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加计扣除比例至100%,有利于促进科技型中小服务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有利于促进我国服务业领域的科技进步
目前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设定了相应的认定方式,评价指标和具体标准比如企业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所得分值不低于60分,且科技人员指标得分不得为0分,职工总数不超过500人,年销售收入不超过2亿元,资产总额不超过2亿元等
施正文建议,可以考虑进一步延长科技型中小企业亏损结转时间,这将更充分释放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效应。一是便利和加强精简操作。大幅精简企业账户申报信息,优化成本计算方法,有效减轻企业会计负担。
另外,国务院已经明确今年将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前述吉林省财政工作会议透露,这将向先进制造业倾斜
田志伟表示,增值税等于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当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时,便形成了增值税留抵增值税留抵占用了企业资金,形成了企业的资金负担,我国增值税的改革方向是彻底解决企业的增值税留抵问题但由于财政压力巨大,以及可能引致的偷逃税问题等,增值税留抵退税问题难以一步到位的解决
施正文分析,未来增值税留抵退税向先进制造业倾斜一个可能的举措是,退还部分存量增值税留抵税额由于先进制造业研发创新能力比较强,会购买大量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比较大的增值税留抵税额,适当退还存量增值税留抵税额,可以进一步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为了减轻企业负担,2018年,我国开始对部分先进制造业等行业试点退还部分增值税留抵退税,2019年又试行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制度,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而去年财税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先进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即按月申请退还全部增量留抵税额但目前增值税留抵退税仅涉及改革后的增量部分,不涉及改革前存量部分
根据法规,先进制造业主要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医药,化学纤维,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仪器仪表等行业,且这些行业纳税人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符合相关条件,才能按月申请退还全部增量留抵税额。为确保政策及时有效落实,税务机关在精简业务,精准指导,精细配合等方面加大力度。从而确保减税红利能够直接快速享受。
目前,国务院已经延续了包括年终奖单独计税等部分个税优惠政策而去年底到期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1%征收率优惠政策,也暂时延续此前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预计,今年减税降费规模仍有望超过1万亿元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